初夏時節,滿山蒼翠,微風送來陣陣清香。左立國慢慢打開蜂箱,看著蜜蜂釀蜜的忙碌場景,他微笑著說:“這嗡嗡的聲音就像是靈丹妙藥,聽到它我就能靜下心來,聽著心里踏實??!”說完又小心地關上了蜂箱,眼里滿是希望。
左立國是白河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,城關鎮安坪村黨支部書記,他不僅是勤奮務實、心系村民的好支書,也是帶頭謀發展、產業促脫貧的好代表。
安坪村地處白河縣城關鎮西南隅,全村535戶1646人,在冊貧困戶54戶132人。居民點大多分布于公路沿線,因二級路建設,大部分土地被征用,村民百分之九十的收入來源于外地勞務輸出和小規模的零星種植。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,產業發展成了左立國心頭的一件大事,用他自己的話說,“扶得起,更要穩得住,產業增收才是脫貧的穩定劑?!?/span>
正確的方向才是成功的開始。左立國深知這個道理,所以在項目的選擇上他耗費了大量精力。種植藍莓、草莓、車厘子、發展特種養殖這些選項在他腦海里一次一次被挑選又排除。他前后三次組織村兩委召開會議研究討論,對貧困戶挨家挨戶走訪調查,了解他們的產業發展意愿和面臨的困難,再將這些想法整理出來匯報給城關鎮黨委政府,認真聽取指導意見。
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,恰逢城關鎮組織貧困勞動力參加中蜂養殖技術培訓,他毫不猶豫地帶著王傳友、涂輝成、周克文等貧困戶參加了培訓。中蜂養殖因不占耕地、利潤穩定又對生態環保有益的優點,激發了左立國的興趣,同去的幾人也是興致勃勃。幾經考慮后,他認為養蜂這種小而精的產業符合安坪村的村情。
方向找準了,想法落到實處需要的是實干。左立國組織貧困戶召開中蜂養殖產業發展培訓大會,答疑解惑、交流討論讓大會顯得熱鬧非凡,左立國心里盤算著:“看這勢頭,準沒問題!”可事與愿違,開完會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,中蜂養殖竟然一箱都沒落實下去。起先的熱情遭受“冷遇”,左立國像泄了氣的皮球,站在路邊望著村子長嘆一口氣:“真心想做點啥,咋就這么不容易?”
眼里看著掙扎在艱辛生活里的困難群眾、耳里聽著要摘下貧困帽子的迫切聲音、心里想著身為一個人大代表和一個村干部的責任。一咬牙,他決定要去解決這個問題。為了找到癥結,他走家串戶,一遍又一遍地講解中蜂養殖的優勢。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在貧困戶的心中深深扎下要脫貧的“根”,并埋下脫貧希望的“種子”。通過走訪,他逐漸總結了中蜂養殖遭冷遇的原因:一是沒技術,二是沒成本,三是怕風險。
找準癥結的左立國心中豁然開朗,他開出兩劑“藥方”:一是技能培訓,47戶在冊貧困戶先后多次參加中蜂養殖技能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。二是“支部+合作社+貧困戶”解法,2017年左立國牽頭成立了白河縣逸源生態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,黨支部參與中蜂養殖產業發展規劃,在合作社和貧困戶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,意向貧困戶用產業扶持資金入股,合作社安排專人管護蜜蜂,并多次請專業養蜂技術員進行現場指導。技術幫帶、精神鼓勵、資金扶持、風險共擔讓貧困戶真正找到了“脫貧摘帽”的捷徑。
2017年至今,合作社給入股貧困戶的分紅最高能達到每年3000元,不僅如此,合作社還吸納了兩名貧困勞動力,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。左立國說:“持續增收需要繼續挖掘合作社的潛力,不斷創新脫貧摘帽的解法,但這個過程必須穩扎穩打,不能貪大求快?!惫P者問他,是什么力量推動著他一路走來?他說:“若你的肩上擔得也是一個群體的希望,那么持續的堅持和不斷的重復總會讓你有路可走?!?/span>
作者:李沛